功能主治:抗血栓药。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查看说明书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 |||
主要成分 |
本品主要成份:阿司匹林。 |
本品主要成分为格列美脲。化学名:1-[4-[2-(3-乙基-4-甲基-2-氧代-3-吡咯啉-1-甲酰胺基)-乙基]-苯磺酰]-3-(反式-4-甲基环己基)-脲。分子量:C24H34N4O5S |
|
生产企业 |
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
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H37023121 |
国药准字H20041773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抗血栓药。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
适用于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减轻体重均不能充分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 |
|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日25mg~50mg(1-2片),每日1次,或遵医嘱。 |
遵医嘱口服用药。对于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或任何其他降糖药物都无固定剂量,必须定期测量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以确定患者用药的最小有效剂量;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通常起始剂量:在初期治疗阶段,格列美脲的起始剂量为1~2mg每天一次,早餐时或第一次主餐时给药。那些对降糖药敏感的患者应以1mg每天一次开始,且应谨慎调整剂量。格列美脲与其他口服降糖药之间不存在精确的剂量关系。格列美脲最大初始剂量不超过2mg。通常维持剂量:通常维持剂量是1~4mg每天一次,推荐的最大维持量是6mg每天一次。 |
|
副作用 |
下列情况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对阿司匹林或其它水杨酸盐,或药品的任何其它成份过敏。2.水杨酸盐或含水杨酸物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哮喘的历史。3.活动性消化性溃疡。4.出血体质。5.严重的肾功能衰竭。6.严重的肝功能衰竭。7.严重的心功能衰竭。8.与氨甲蝶呤剂量为15mg周或更多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9.妊娠的最后三个月。 |
1.已知对格列美脲有过敏史者禁用。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或不伴昏迷者禁用,这种情况应用胰岛素治疗。3.孕妇、分娩妇女、哺乳期妇女禁用。 |
|
禁忌 |
|
儿童注意事项: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怀孕及哺乳期间禁用。 老人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
|
成分 |
抗血栓药。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
适用于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减轻体重均不能充分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 |
|
药理作用 |
1.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9%),停药后多可消失。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2.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症,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
格列美脲属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发挥作用,这一作用主要基于增加胰岛β细胞对生理浓度葡萄糖的反应性。此外,格列美脲也有胰外降血糖作用。 |
|
注意事项 |
下列情况时使用阿司匹林应谨慎:1.对止痛药抗炎药抗风湿药过敏,或存在其它过敏反应。2.胃十二指肠溃疡史,包括慢性溃疡、复发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史。3.与抗凝药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4.肾功能损害。5.肝功能损害。6.布洛芬可能干扰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如患者合用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应咨询医生。7.阿司匹林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并引起哮喘发作或其它过敏反应。危险因素包括支气管哮喘,花粉热,鼻息肉,或慢性呼吸道感染。这也适用于对其它物质有过敏反应的患者例如皮肤反应、瘙痒、风疹。8.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可能导致手术中或手术后增加出血。9.低剂量阿司匹林减少尿酸的消除,可诱发痛风。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遵医嘱使用。 |
1.病人用药时应遵医嘱,注意饮食,运动和用药时间。2.治疗中应注意早期出现的低血糖症状,如头痛、兴奋、失眠、震颤和大量出汗,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严重者应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对有创伤、术后,感染或发热病人应给与胰岛素维持正常血糖代谢。3.避免饮酒,以免引起类戒断反应。4.过量服用,患者会突发低血糖反应。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遵医嘱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