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本品用于胆固醇型胆结石,形成及胆汁缺乏性脂肪泻,也可用于预防药物性结石形成及治疗脂肪痢(回肠切除术后)
查看说明书药品对比
| 药品信息 | |||
| 主要成分 | 
                             本品主要成份为:熊去氧胆酸。其化学名称为:3?,7??-二羟基-5?-胆甾烷-24-酸。结构式:分子式:C24H40O4分子量:392.58  | 
                        
                             主要成分:麦迪霉素A1,吉他霉素A6。  | 
                    |
| 生产企业 | 
                             湖北潜龙药业有限公司  | 
                        
                             陕西健民制药有限公司  | 
                    |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H42021252  | 
                        
                             国药准字H61022986  | 
                    |
| 说明 | |||
| 作用与功效 | 
                             本品用于胆固醇型胆结石,形成及胆汁缺乏性脂肪泻,也可用于预防药物性结石形成及治疗脂肪痢(回肠切除术后)  | 
                        
                             主要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支原体等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织、胆道感染和支原体性肺炎等  | 
                    |
| 用法用量 | 
                             成人口服:每日8~10mg/kg,早、晚进餐时分次给予。疗程最短为6个月,6个月后超声波检查及胆囊造影无改善者可停药;如结石已有部分溶解则继续服药直至结石完全溶解。  | 
                        
                             口服,成人一日0.8~1.2g,小儿按体重一日30mg/kg,分3~4次服用  | 
                    |
| 副作用 |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严重肝炎、溃疡病、胆道阻塞者禁用。  | 
                        
                             对本品及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 
                    |
| 禁忌 | 
                             
  | 
                        
                             
  | 
                    |
| 成分 | 
                             本品用于胆固醇型胆结石,形成及胆汁缺乏性脂肪泻,也可用于预防药物性结石形成及治疗脂肪痢(回肠切除术后)  | 
                        
                             主要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支原体等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织、胆道感染和支原体性肺炎等  | 
                    |
| 药理作用 | 
                             本品的毒性和副作用比鹅去氧胆酸小,一般不引起腹泻,其他偶见的不良反应有便秘、过敏、头痛、头晕、胰腺炎和心动过速等  | 
                        
                             1.肝毒性:在正常剂量下本品的肝毒性较小,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和暂时性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等,一般停药后可恢复。2.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和荨麻疹等。3.偶见恶心、呕吐、上腹不适、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  | 
                    |
| 注意事项 | 
                             1长期使用本品可增加外周血小板的数量。2如治疗胆固醇结石中出现反复胆绞痛发作,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或出现明显结石钙化时,则宜中止治疗,并进行外科手术。3本品不能溶解胆色素结石、混合结石及不透X线的结石  | 
                        
                             6.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