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清热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毒热,血液不清引起的梅毒,血淋,白浊,尿道刺痛,大便秘结,疥疮,痈疽疮疡,红肿疼痛。
查看说明书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 |||
主要成分 |
大黄、蒲公英、陈平、木鳖子、白芷、天花粉、金银花、黄柏、乳香(制)、当归、赤芍、甘草、蛇蜕(酒灸)、干蟾(制)、蜈蚣、全蝎、芒硝。 |
山楂、莱菔子、积实、厚朴、菊花、麦芽,陈皮、火麻仁、绿茶叶、六神由。 |
|
生产企业 |
淄博亚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Z19993183 |
国药准字Z20025362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清热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毒热,血液不清引起的梅毒,血淋,白浊,尿道刺痛,大便秘结,疥疮,痈疽疮疡,红肿疼痛。 |
消积导滞,利湿降浊,活血祛瘀。用于湿浊瘀阻,消化不良,身体肥胖,疲劳神倦。 |
|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5粒,一日4次。 |
开水冲服。一次3~6g,一日3~4次。 |
|
副作用 |
孕妇及严重腹泻患者忌服。 |
尚不明确。 |
|
禁忌 |
|
|
|
成分 |
清热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毒热,血液不清引起的梅毒,血淋,白浊,尿道刺痛,大便秘结,疥疮,痈疽疮疡,红肿疼痛。 |
消积导滞,利湿降浊,活血祛瘀。用于湿浊瘀阻,消化不良,身体肥胖,疲劳神倦。 |
|
药理作用 |
偶见肠胃不适。 |
||
注意事项 |
1.心脏病及脾胃虚弱患者忌服。2.绞榨性肠梗阻患者忌服。3.结、直肠黑病患者忌服。4.本品不宜大量、长期服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遵医嘱使用。 |
1.孕妇及月经期妇女慎用;2.脾胃虚寒者慎用;3.过敏体质者慎用;4.服用期间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