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用本药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有减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对某些磺酰脲类疗效差的患者可奏效,如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小肠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合用,较分别单用的效果更好。亦可用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查看说明书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 |||
主要成分 |
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二甲双胍,其化学名称:1,1-二甲基双胍盐酸盐 分子式:C4H11N5·HCl 分子量:165.63 辅料为:糊精、可溶性淀粉、低取代羟丙纤维素、羧甲淀粉钠、硬脂酸镁、羟丙甲纤维素、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酯共聚物水分散体、药用薄膜包衣预混剂(肠溶型)。 |
本品主要成分为吲哚美辛。 |
|
生产企业 |
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 |
北京红林制药有限公司 |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H52020955 |
国药准字H51020108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用本药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有减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对某些磺酰脲类疗效差的患者可奏效,如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小肠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合用,较分别单用的效果更好。亦可用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
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及痛风急性发作期,缓解症状。 |
|
用法用量 |
口服,成人开始一次0.25g,一日2-3次,以后根据血糖和尿糖情况调整剂量,一般... |
口服,一次75mg,一日一次,必要时增至一日2次。 |
|
副作用 |
1.胃肠道反应,表现为食欲不振. 恶心. 呕吐. 腹泻. 胃痛. 口中金属味。 2.有时有乏力. 疲倦. 体重减轻. 头晕. 皮疹。 3.乳酸性酸中毒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应予注意。临床表现为呕吐. 腹痛. 过度换气. 神志障碍,血液中乳酸浓度增加而不能用尿毒症. 酮症酸中毒或水杨酸中毒解释。 4.可减少肠道吸收维生素B12,使血红蛋白减少,产生巨红细胞贫血,也可引起吸收不良。 |
肾功能不全,活动期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禁用。 |
|
禁忌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禁用。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用药:老年患者(>65岁)患者慎用,因肾功能减弱,用药宜酌减。可能出现乳酸性酸中毒, 宜慎用。 |
儿童注意事项: 禁用。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妊娠、哺乳期妇女禁用。 老人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易发生毒性反应,应慎用。 |
|
成分 |
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用本药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有减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对某些磺酰脲类疗效差的患者可奏效,如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小肠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合用,较分别单用的效果更好。亦可用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
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及痛风急性发作期,缓解症状。 |
|
药理作用 |
本品为降血糖药,本品可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高血糖,HbAlc可下降1%~2%,本品降血糖的机制可能是: 1.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 2.增加非胰岛素依赖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如脑、血细胞、肾髓质、肠道、皮肤等。 3.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降低肝糖输出。 4.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 5.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贮存,降低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 本品无促进脂肪合成作用,对正常人无明显降血糖作用,对2型糖尿病单独应用时一般不引起低血糖。 |
本品具有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其作用机理为通过对环氧化酶的抑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制止炎症组织痛觉神经冲动的形成,抑制炎性反应,包括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性及溶酶体酶的释放等。至于退热作用,由于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及出汗,使散热增加。这种中枢性退热作用也可能与在下视丘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
|
注意事项 |
1.Ⅰ型糖尿病不应单独使用。 2.用药期间定期空腹检查血糖、尿糖、尿酮体,定期测血肌酐、血乳酸浓度。 3.既往有乳酸性酸中毒史者慎用。 4.进行肾脏造影者应于前3天停用本品。 5.与胰岛素合用治疗时,防止出现低血糖反应。 |
1.交叉过敏反应:本品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性.由阿司匹林过敏引起的喘息病人,应用本品时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对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也可能对本品过敏。2.对诊断的干扰:本品因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停药后此作用可持续1天,用药期间血尿素氮及血肌酐含量也常增高。3.下列情况应慎用:①活动性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及病史者禁用;②癫痫,帕金森病及精神病患者,本品可使病情加重;⑧本品能导致水钠潴留,故心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等患者应慎用;④本品由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对肝肾均有一定毒性。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