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悦泽/BRUKINSA(泽布替尼胶囊)

百悦泽/BRUKINSA(泽布替尼胶囊)

处方药 非医保

百济神州(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温馨提示:外观包装仅供参考,请按药品说明书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功能主治:1)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人自细胞淋巴瘤(MCL)患者。

查看说明书
百悦泽/BRUKINSA(泽布替尼胶囊)

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百悦泽/BRUKINSA(泽布替尼胶囊)
百悦泽/BRUKINSA(泽布替尼胶囊)
硫鸟嘌呤片
硫鸟嘌呤片
主要成分

本品活性成份为泽布替尼。

本品化学名称为:2-氨基嘌呤-6(H)硫酮.结构式:分子式:C5H5N5S分子量:167.19

生产企业

百济神州(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东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东海制药厂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200005

国药准字H31022237

说明
作用与功效

1)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人自细胞淋巴瘤(MCL)患者。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非淋巴白血病的诱导缓解期及继续治疗期。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慢性期及急变期。

用法用量

本品须在有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经验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应口服给药,每天的用药时间大致固定。应用水送服整粒胶囊,可在饭前或饭后服用。请勿打开、弄破或咀嚼胶囊。如果未在计划时间服用本品,患者应口服给药,每天的用药时间大致固定。应用水送服整粒胶囊,可在饭前或饭后服用。请勿打开、弄破或咀嚼胶囊。如果未在计划时间服用本品,患者应在相邻服药间隔至少8小时基础上尽快服用,并在后续恢复正常用药计划。请勿额外服用本品以弥补漏服剂量。 推荐剂量为每次160mg(2粒80mg胶囊),口服,每日两次,直到发生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与CYP3A抑制剂或诱导剂联合给药时的剂量调整 与CYP3A抑制剂或诱导剂联合给药时的剂量调整见表1(参见[药物相互作用]和[药代动力学])。 停止使用CYP3A抑制剂后,恢复本品剂量调整前用量(参见[用法用量]推荐剂量及肝功能损伤患者剂量调整部分和[药物相互作用])。 出现不良反应时的剂量调整 轻度至中度肝损伤患者不建议进行剂量调整。重度肝损伤患者推荐剂量是每次80mg(1粒80mg胶囊),口服,每日两次(参见[注意事项]特殊人群部分和[药代动力学])。 肾功能损伤 肾功能损伤患者不建该进行剂量调整。维度肾功能损伤(肌酐清除率<30mL/min)或透析患者使用本品苏骑测相关《自反应(参见[注意事项]特殊人群部分和[药代动力学])。 老年用药 老年患者无需进行剂量调整(参见[老年用药]) 儿童用药 本品在儿童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成人常用量,口服,开始时每日2mg/kg或100mg/m2,一日一次或分次服用,如4周后临床未改进,白细胞未见抑制,可慎将每日剂量增至3mg/kg。维持量按每日2mg~3mg/kg或100mg/m2,一次或分次口服。联合化疗中75~200mg/m2一次或分次服,连用5~7日。

副作用

尚不明确

已知对本品高度过敏的患者禁用

禁忌

成分

1)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人自细胞淋巴瘤(MCL)患者。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非淋巴白血病的诱导缓解期及继续治疗期。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慢性期及急变期。

药理作用

以下不良反应的详细内容请参见说明书[注意事项]。 出血 血细胞减少症 感染 乙肝病毒再激话。 第二原发恶性肿瘤 心律失常 肿瘤溶解综合征 临床试验经验 由于临床试验是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在一项药物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能直接与另--项药物的临床试验中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且可能并不反映实践中观察到的发生率。 安全性特性总结 泽布替尼的安全性信息来自六项单药临床试验:B31111B31205,B311207,B-1111020BOB311010)B3B111-100) 共涉及671例患者。本品的中位给药时间为12.1月(范围:0.1-46.9月)。其中554例患者接受本品每日两次,每次160mg治疗,中位给药时间为10.5月(范围:0.1-42.7月)。 上述六项试验中十分常见的不良反应(210%)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皮疹、青肿和白细胞凝少称。3级或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常见不良反应和其中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见表3。 表3,接受泽布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常见不良反应(25%)和其中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常见(21%)为感染性肺炎(5.1%)。3.4%的患者出现导致剂量降低的不良反应。17.6%的患者因不良反应中断给药,常见(21%)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9%)、感染性肺炎(2.8%)、血小板减少症(1.5%)和出血(1.0%)。有4.5%患者因不良反应永久终止本品治疗,常见88U(21%)为感染性肺炎(1.2%)。 套细胞淋巴瘤(MCL) 下述安全性影据基十一项单臂、2期关键性临床试验(BGB,311-206),本试验在86例既往接受过≥1线治疗的MCL患者中开展,中位年龄为61岁(范围:2:34-75岁)。基线ECOG评分于妻为0或1(分别为69.8%积25.6%)。患者接受本品每次160mg,每日两次治疗,中位治疗时间为178月(范围:0.2-23.5月)。 十分常见的不良反应(≥10%)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47.7%)、皮疹(32.6%)、白细胞醉少症(31.4%)、血小板减少症(30.2%)、贫血(11.6%)。3级或以上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2%,其中发生率≥2%的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8.6%)、感染性肺炎(7.0%)、白细胞减少症(7.0%)、血小板减少症(4.7%)、贫血(3.5%)和间质性肺疾病(2.3%)。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常见(≥20)为感染性肺炎(8.1%)、出血(2.3%)和血小板减少症(2.3%)- 不良反应导致14.0%的患者中断给药,其中最常见为感染性肺炎(3.5%);2.3%的患者发生导致剂量降低的不良反应,其中1例为乙肝感染(1.2%)。有8.1%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其中最常见为感染性肺炎(2.3%)。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 本试验是一项单臂、2期关键性临床试验(BGB-3111-205),在91例既往接受过≥1线治疗的CLLSLL患者中开展。患者中位年龄为61岁(范围:35-87岁),基线ECOG评分主要为0或1(分别为46.2%和50.5%)。患者接受本品每次160mg,每日两次治疗,中位治疗时间为13.7月(范围:90.2-21.2月)。 十分常见的不良反应(210%)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8.1%)、血小板减少症(40.7%)、血尿(35.2%)、紫癜(34.1%)、贫血(23.1%)、白细胞碱少症(18.7%)、感染性肺炎(18.7%)、上呼吸道感染(15.4%)、出血(14.3%)和皮疹(12.1%)。3级或以上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2%,常见(22%)为中性粒细胞诚少症(44.0%)、血小板减少症(15.4%)、感染性肺炎(13.2%)、贫血(6.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6.6%)、低钾血症(4.4%)、白细胞减少症(4.0%)、腹泻(2.2%)、感染性肠炎(2.2%)、乙肝病毒再激活(2.2%)、上呼吸道感染(2.2%)和低钠血症(2.2%)。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8%,最常见右感染性肺炎11.0%)。 不良反应导致24.2%的患者中断给药常见(22%)为感染性脆炎(8.8%)、肛肠感染(2.2%)、乙肝病毒再激活(2.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2%);7.7%的患者出现导致剂量降低的不良反应,常见(≥2%)为感染性肺炎(3.3%)和乙肝病毒再激活(2.2%)。有6.6%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其中最常见为感染性肺炎(3.3%)。

属于抑制嘌呤合成途径的常用嘌呤代谢拮抗药物,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处于S期细胞最敏感,除能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外,对RNA的合成亦有轻度抑制作用。本品是鸟嘌呤的类似物,在人体内必需由磷酸核糖转移酶转为6-TG核糖核苷酸方具活性,本品的作用环节与巯嘌呤相似,此外,6-TG核糖核苷酸通过对鸟苷酸激酶的抑制作用,可阻止一磷酸鸟苷(GMP)磷酸化为二磷酸鸟苷(GPD)。本品经代谢为脱氧核糖三磷酸后,能掺入DNA,因而进一步抑制核酸的生物合成,巯嘌呤无此作用。本品与巯嘌呤有效交叉耐药,而与阿糖胞苷等药物合用,可提高疗效。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1骨髓已有显著的抑制(血象表现有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显著降低)。并出现相应严重的感染或明显的出血现象者,有肝、肾功能损害,胆道疾患者,有痛风病史,尿酸盐结石病史者,4~6周内已接受过细胞毒药物或放射治疗者均应慎用。 2用药期间应注意定期(每周)检查周围血象,检查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其它包括血尿素氮,血尿酸,肌酐清除率等。 3服用本品时,应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并使尿液保持碱性,或同时服用别嘌呤醇以防止患者血清尿酸含量的增高及尿酸性肾病的形成。 4本品可有迟缓的作用,因此在疗程中首次出现血细胞减少症,特别是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黄疸、出血或出血倾向时,即应迅速停药,当各实验值恢复后,可以小剂量开始服用。

药企入驻&商务合作联系:
18170858443

(点击可直接拨打电话)

药企入驻申请快捷、曝光率高

填写入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