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失眠
查看说明书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 |||
主要成分 |
右佐匹克隆。 |
本品主要成份为阿瑞匹坦。 |
|
生产企业 |
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 |
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H20070069 |
国药准字J20160005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失眠 |
阿瑞匹坦胶囊与其它止吐药物联合给药,适用于预防高度致吐性抗肿瘤化疗的初次和重复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和迟发性恶心和呕吐。(参见“用法用量”)。 |
|
用法用量 |
本品应个体化给药,1.成年人推荐起始剂量为入睡前2mg,由于3mg可以更有效的延长睡眠时间,可根据临床需要起始剂量为或增加到3mg。2.主诉入睡困难的老年患者推荐起始剂量为睡前1mg,必要时可增加到2mg。3.睡眠维持障碍的老年患者推荐剂量为入睡前2mg(见注意事项)。如高脂肪饮食后立刻服用右佐匹克隆有可能会引起药物吸收缓慢,导致右佐匹克隆对睡眠潜伏期的作用降低。4.特殊人群:严重肝损患者应慎重使用本品,初始剂量为1mg。5.合用CYP抑制剂:与CYP3A4强抑制剂合用,本品初始剂量不应大于1m |
本品的剂型为口服胶囊。在阿瑞匹坦胶囊与一种糖皮质激素和一种5-HT3拮抗剂联合治疗方案中,本品给药3天。在开始治疗前需仔细阅读5-HT3拮抗剂的说明书。本品的推荐剂量是在化疗前1小时口服125mg(第1天),在第2和第3天早晨每天一次口服80mg。 |
|
副作用 |
对本品及其成分过敏者,失代偿的呼吸功能不全患者,重症肌无力、重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 |
在大约6500名患者中对阿瑞匹坦的总体安全性进行了评估。高度致吐性化疗(HEC)国内临床试验在接受高度致吐性抗肿瘤化疗(HEC)的中国患者中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在该研究中412名患者在化疗第1周期接受了阿瑞匹坦的治疗,其中240名患者继续进入第2阶段的化疗。阿瑞匹坦联合格拉司琼和地塞米松(阿瑞匹坦治疗组)给药方案的总体耐受性良好。临床中出现的主要不良事件为轻度到中度。详见说明书。 |
|
禁忌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本品由于具有适当的亲脂性,容易进入大脑,右佐匹克隆及其代谢产物可部分通过胎盘屏障,同时本品在乳汁中浓度可能较高,因此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此药。儿童用药:有关18岁以下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尚未确立,不推荐服用此药。老人用药:用药时,可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以便得到适合于患者的剂量,参见【用法用量】项。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未在孕妇中进行充分和对照良好的研究。只有当对母亲和胎儿的潜在收益超过潜在风险时,才可在妊娠期间使用阿瑞匹坦。 阿瑞匹坦可以分泌到大鼠的乳汁中。尚不清楚本品是否可以分泌到人的乳汁中。由于许多药物可分泌到人乳汁中,并且本品对接受哺乳的婴儿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因此,必须根据药物对母亲的重要性决定是否停止哺乳或停止药物治疗。儿童用药:在儿童中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老年用药:在临床研究中,老年人(年龄>65岁)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较年轻患者(<65岁)相当。因此,老年患者使用本品无需调整剂量。 |
|
成分 |
失眠 |
阿瑞匹坦胶囊与其它止吐药物联合给药,适用于预防高度致吐性抗肿瘤化疗的初次和重复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和迟发性恶心和呕吐。(参见“用法用量”)。 |
|
药理作用 |
药理作用:右佐匹克隆是一种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右佐匹克隆催眠作用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认为是作用于与苯二氨卓受体偶联的GABA受体复合物引起的。毒理研究:遗传毒性右佐匹克隆小鼠淋巴瘤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阳性、CHO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不明确,Ames试验、UDS试验,小鼠搬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右佐匹克隆代谢产物(S)-N-脱甲基-佐匹克隆CHO细胞、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为阳性,Ames试验、32P-末端标记DNA加合试验、小鼠在体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 |
||
注意事项 |
服药时间:右佐匹克隆应在临睡前服用。服用镇静/催眠药物有可能产生短期记忆损伤、幻觉、协调障碍、眩晕和头晕眼花。老年和/或虚弱患者使用老年患者和/或虚弱患者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应考虑到重复使用或对药物敏感引起的运动损伤和/或认知能力损伤。对于此类患者推荐起始剂量为1mg。 |
本品是一种剂量依赖性 CYP3A4抑制剂,在主要通过CYP3A4代谢的药物的患者中联用时必须慎用;某些化疗药物是通过CYP3A4代谢的(参见药物相互作用)。阿瑞匹坦125 mg/80 mg疗法对CYP3A4的中度抑制作用可使这些同时服用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参见“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华法林同时使用时,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明显降低。需要长期服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在每个化疗周期开始使用本品的3天给药方案后的两周时间内,特别是在第7-10天,应该密切监测INR(见“药物相互作用”)。 |